信息來源:安全內參
網絡攻擊正日益成為現代戰(zhàn)爭中的關鍵部分。但按照北約規(guī)定,“對一個成員國的攻擊,即代表對全體北約成員國的攻擊”,并未涵蓋網絡攻擊這種手段。
第五條款遲遲未在網絡領域使用
多個北約成員國在近期遭受了網絡攻擊,但北約并未發(fā)出此類攻擊在哪種情況下將觸發(fā)第五條款的說明。第五條款規(guī)定,針對北約任一成員國的戰(zhàn)爭行為將促使整個聯盟作出反擊。
戰(zhàn)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戰(zhàn)略技術項目高級副總裁兼主任James Lewis表示,“當初起草第五條款時,情況還不像現在這么復雜?!薄拔覀儗W絡攻擊其實不太清楚。”
專家們一直想了解,為什么政府官員們遲遲沒有確定什么叫“重大網絡攻擊”,對網絡攻擊做出反擊的門檻又是什么。
防務網絡安全公司Telos戰(zhàn)略項目副總裁Paul Capasso表示,“和五年前相比,我們現在對重大網絡攻擊的定義似乎沒有任何進步?!?
他還補充道,“沒有明確的定義,自然無法確定反擊門檻了?!?
然而專家們也提到,政府官員可能是故意保持這種模棱兩可的界限。畢竟一旦確定并建立起紅線,政府方面必須對任何越線事件予以反擊,否則敵人就會持續(xù)攻擊下去,不會顧忌產生任何后果。
Lewis認為,“政府并不想定義‘網絡戰(zhàn)爭’或網絡攻擊,因為這種方式束縛自己的手腳?!?
北約秘書長Jens Stoltenberg也曾提到,盡管針對北約成員國的網絡攻擊可能觸發(fā)第五條款規(guī)定,但北約不愿公開解釋到底會在哪些情況下援引該條。
在今年2月布魯塞爾召開的新聞發(fā)布會上,Stoltenberg告訴記者,“在網絡方面,我們已經聲明網絡攻擊可以觸發(fā)第五條款,但截至目前我們還沒給過潛在對手找到觸發(fā)閾值的機會?!?
通過這種開放性約定,北約把確定網絡攻擊破壞性的權利交給了成員國,允許他們在整個聯盟的支持下決定是否啟動第五條款。
多個成員國已遭受重大網絡攻擊,但未啟用第五條款
阿爾巴尼亞自2009年起加入北約,該國近期遭遇一系列針對政府網站和執(zhí)法部門計算機系統的大規(guī)模網絡攻擊。當時阿爾巴尼亞考慮過援引第五條款,但最終還是決定避免不必要的沖突升級。
阿爾巴尼亞總理Edi Rama最近在采訪中表示,“對我們來說,要求北約觸發(fā)第五條款是個艱難的選擇,需要考慮太多因素了?!?/span>
阿爾巴尼亞將這波攻擊歸咎于伊朗,并立即斷絕了與該中東國家的外交關系。伊朗否認此次攻擊與自己有關。
盡管沒有任何北約成員國觸發(fā)過第五條款,但美國財政部仍據此對伊朗情報部門及其最高情報官員實施了制裁。
美國負責恐怖主義與金融情報事務的財政部副部長Brian Nelson表示,“我們不會容忍伊朗繼續(xù)針對美國或我們的盟國/伙伴,發(fā)動日益激進的網絡攻擊。”
今年以來,受到國家支持黑客攻擊的北約成員國并不止阿爾巴尼亞,立陶宛、愛沙尼亞、黑山以及近期的美國也都受到過影響。針對北約成員政府網站及關鍵基礎設施的攻擊活動仍在繼續(xù)。
針對黑山政府,黑客攻擊了該國供水系統、交通服務和線上政務設施。黑山官員指出,雖然這次網絡攻擊很嚴重,但沒有對國家基礎設施造成永久性破壞。
本月早些時候,親俄羅斯黑客團伙Killnet向美國發(fā)動攻擊,導致州政府及機場網站暫時離線。
該團伙還聲稱對立陶宛和愛沙尼亞遭受的網絡攻擊負責。
須造成等同武裝攻擊的重大損失?
但專家指出,近期針對北約成員國的網絡攻擊,均未達到讓聯盟認真考慮觸發(fā)第五條款的程度。
Lewis提到,“俄羅斯幾十年來一直在對北約使用網絡行動,但從未達到觸發(fā)第五條款的程度?!?
盡管網絡戰(zhàn)的門檻一直不明確,但Lewis表示,能夠觸發(fā)第五條款的網絡攻擊,必須造成了相當于武裝攻擊的重大損害,包括對關鍵基礎設施的永久性破壞、人員傷亡和生命財產損失。
但也有專家表示,即使達到了這些門檻,也不能保證北約會立即觸發(fā)第五條款。各成員國仍需要權衡觸發(fā)該條的風險,并確定是否值得為當前網絡攻擊發(fā)動戰(zhàn)爭。
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技術與國家安全講師Melissa Griffith表示,在考慮要不要觸發(fā)第五條款時,除了確定網絡攻擊造成的影響是否“達到武裝攻擊的程度”,還需要考慮到“這對本國意味著什么,又會給本國和整個北約同盟帶來怎樣的風險”。
Griffith還說,是否觸發(fā)第五條款,是受攻擊成員國及整個北約同盟的政治與戰(zhàn)略舉措,并不太取決于是否設定有明確的門檻。
Lewis表示,“各國希望保留靈活的開戰(zhàn)決策空間。政府想要的不是自動化流程,而是自由裁量權。”